2017年注定是PC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,AMD 锐龙出海给活力逐渐丧失的PC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。时至年中,烈日当空下,笔记本端的“核战争”也蔓延开来。Intel 第八代酷睿本周解禁,首发的移动低电压处理器全线升级到四核心八线程规模,为用户带来了非常明显的进步,非常厚道。
4核8线程PK标压HQ!8代酷睿i7 8550U测试
周一我们已经放出了第八代移动酷睿低电压处理器i5 8250U的性能首测,不过由于功耗墙和温度等原因掣肘,成绩并不理想。今天我们从其他渠道拿到了i7 8550U 的笔记本测试平台,将为大家带来Kabylake U Reflesh 完全体的性能对比测试。直白的说在前面,默认状体下i7 8550U 性能比i5 8250U 强的不是一点半点,在一些条件下确实可以同HQ i7相提并论了!(反之解开功耗温度限制后i7/i5 U的差距幅度减小很多)
Tick-Tock 节奏一直运行到14nm初期
自2006年Tick-Tock的架构/制程轮换节奏确立以来,Intel一直在CPU领域占有优势,但随着摩尔定律逼近失效,这种技术演进路线受到了极大的制约。先是14nm自身难产导致第四代酷睿延寿衍生出了Haswell Reflesh家族,后是14nm的排头兵Broadwell几乎缺席桌面阵营(服务器大量存在,桌面仅有两款PGA型号),Tick-Tock有夭折的危险。
Kaby Lake U Reflesh 内核
面对扰乱路线图的后果和10nm制程研发方面的困难,英特尔迅速调整了技术路线,决定将14nm制程延伸使用,采取优化迭代的方式,连续推出KabyLake(含Relfesh)与Coffee Lake两代新架构处理器。
10nm的Cannon Lake 将与Coffee Lake并存 中间插入了KBL-U
第八代酷睿移动首发版就属于KabyLake Reflesh 家族, 相比KabyLake主要优化制程的特点,Kabylake Reflesh/Coffee Lake 的变化在于增加核心数量。桌面端i3 8000系列将解锁四个物理核心的新成就,i5、i7 系列将化身六核心处理器,获得大幅度的性能增强。在移动端,首发的i5/i7 8x50 U 低电压系列破天荒地在15W功耗基础上加入了完整四核心八线程规格设计,为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实惠。
半年度和老板过总结,每当被问及“开拓了多少新客户”这样固定问题的时候,我总是苦不堪言,因为我不知道在“0”这样的答案下如何尬聊下去,当然,尬聊事小,奖金蒸发才是令我痛不欲生的大事儿。
实话实说,此时此刻我尤为羡慕手机和家电两条产品线,毕竟唱摇滚的、说相声的甚至是小鲜肉能造个手机(尽管是贴牌),而白电、黑电、小家电所辐射的范围太过广泛,每年进入贵圈的产品线和新品牌不胜枚举。
反观PC行业,虽然宏观上对于个人计算的解读已经囊括了各行各业,甚至汽车也将是未来PC终端的一员,但从微观工具属性的角度来说,如今“守江山”基本上和“打江山”时期没什么出入,鲜有新鲜血液能够获得市场、同行以及消费者的共同认可,根本原因在于PC设备的高门槛。这个高门槛指的是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,模具、品控、用料、渠道、设计等细节如果你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绝不可能做到。
所以可以看到在PC大规模走向普及这十来年的时间,仅仅有华为和小米这两个新鲜血液算是正统,索尼卖掉了PC业务,东芝、松下、富士通的PC业务也基本退出了中国市场,所以高产出低回报自然是吸引不到资本介入的。如果一直沿着英特尔Tick-Tock的剧情走,整个PC市场所传达出应该是难以想象的稳定和纯洁的竞争。
2008年推出的Macbook Air则是PC山寨化的撬棍(图片来源:wikimedia)
不凑巧,Macbook Air成为了永恒态的定时炸弹,整个行业同仇敌忾如临大敌,但它却成为了一部分人的衣食父母,几乎一夜间你能在华强北的门脸中找到各种各样李鬼版Macbook Air,没有人给出过具体答案,但在我来看,这应该称之为PC山寨化元年。而在之后上网本、平板电脑、超极本、游戏笔记本这一波又一波的旗帜型营销模式下,慢慢将山寨生根、催熟、发芽!
很多人问原因,其实原因再简单不过,那就是中国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,当一线城市的李雷认为5000元已经是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价位,七线城市的小明买电脑的预算可能只有1000元,但“正规军”仅仅能辐射到三线城市,而四——七级城市的空缺则是山寨文化发展壮大的催化剂。
山寨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,只要有利可图是永远不可能被剔除的,那么在这样的趋势下,识别技能就变得非常重要,我们今天不去探讨那些飘在空中的大道理,就从笔者的经验出发,说说那些绝不能碰的笔记本到底是个什么样?
看此文章的还看过:《4核8线程PK标压HQ!8代酷睿i7 8550U测试》由笔记本电脑排行榜原创提供,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fzmo.cn/html/307.html